重阳糕的故事 重阳糕简单介绍

【重阳糕的故事 重阳糕简单介绍】

重阳糕的故事 重阳糕简单介绍

文章插图
1、重阳糕,亦称“花糕”,因在重阳节食用而得名,是重阳节传统节令食品 。常见于江浙沪地区,全国各地区不怎么流行 。为了美观中吃,人们把重阳糕制成五颜六色,还要在糕面上洒上一些木犀花,故重阳糕又叫桂花糕 。
2、重阳糕在南朝时已有文字记载 。多用米粉、果料等作原料,制法因地而异,主要有烙、蒸两种,糕上插五色小彩旗,夹馅并印双羊,取“重阳”的意思,现在仍流行 。重阳糕以米粉、豆粉等为原料,发酵,更点缀以枣、栗、杏仁等果馕、加糖蒸制而成 。起于唐代以前,至宋代,汴京(今河南开封)、临安(今浙江杭州)及各地十分盛行,在为普遍的习俗 。糕的制作,品种各目繁多,其上并插彩旗,极受儿童的喜爱 。此后一直盛行不衰,直至近代 。《渊鉴类函.岁时.九月九日》引隋杜台卿《玉烛宝典》:“九日餐饵,其时黍秫并收,因此粘米加味尝新 。”又《岁时杂记》:“重阳尚食糕,......大率以枣为之,或加以栗,亦有用肉者 。”宋邵博《邵氏闻见后录》:“刘梦得作九日诗,欲用‘糕’字以五经中无此字,辄不复为 。宋子京以为不然,故《九日食糕》诗:飙馆轻霜拂曙袍,糗糍花影斗分曹 。宋吴自牧《梦梁录.九月》:“此日都人店肆,以糖、面蒸糕,上以猪羊肉、鸭子为丝簇飣,插小彩旗,各日重阳糕 。”明刘侗、于奕正《帝京景物略.春场》:“九月九日......饼面种枣栗其面,星星然,曰花糕 。糕肆准纸彩旗,曰花糕旗 。父母家必迎女来食花糕 。”明谢肇浙《五杂俎》引吕公忌曰:“九月天明时,以片糕搭儿女头额,更祝曰:‘愿儿百事俱高 。’此古人九月作糕之意 。”

    推荐阅读